output
stringlengths
0
274
input
stringlengths
0
321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羈屬,不肯往朝會焉。
原先服從於匈奴,待到強盛后,就取回被束縛在匈奴的人質,不肯去朝拜匈奴。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國,與月氏大同俗。
康居在大宛西北大約二千里,是個百姓不定居一處的國家,與月氏的風俗大多相同。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控弦者八九萬人。與大宛鄰國。
拉弓打仗的戰士有八九萬人,同大宛是鄰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國小,南羈事月氏,東羈事匈奴。
國家小,南邊被迫服侍月氏,東邊被迫服侍匈奴。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國,與康居大同俗。
奄蔡在康居西北大約二千里,是個百姓不定居一處的國家,與康居的風俗大多相同。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控弦者十余萬。
拉弓作戰的戰士有十多萬。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臨大澤,無崖,蓋乃北海云。
它近一個大的水澤,無邊無岸,大概就是北海吧。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媯水北。
大月氏在大宛西邊大約二三千里,處於媯水之北。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南則大夏,西則安息,北則康居。
它南邊是大夏,西邊是安息,北邊是康居。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
是個百姓不定居一處的國家,人們隨着放牧的需要而遷移,同匈奴的風俗一樣。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控弦者可一二十萬。
拉弓打仗的戰士也一二十萬。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故時彊,輕匈奴,及冒頓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單於,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
從前強大時,輕視匈奴,等到冒頓立為單於,打敗月氏;到了匈奴老上單於時,殺死了月氏王,用月氏王的頭骨做飲酒器皿。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始月氏居惇煌、祁連間,及為匈奴所敗,乃遠去,過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遂都媯水北,為王庭。
開始時,月氏居住在惇煌、祁連之間,待到被匈奴打敗,大部分人就遠遠離開這里,經過大宛,向西去攻打大夏,并把它打敗,令其臣服於月氏,於是建都在媯水之北,作為王庭。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余小眾不能去者,保南山羌,號小月氏。
而其余一小部分不能離開的月氏人,就保全了南山和羌人居住的地方,稱為小月氏。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數千里。
安息在大月氏西邊大約几千里的地方。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蒲陶酒。
它們的習俗是定居一處,耕種田地,種植稻子和麥子,出產葡萄酒。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城邑如大宛。
它的城鎮如同大宛一樣。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屬小大數百城,地方數千里,最為大國。
它所管轄的大小城鎮有數百座,國土方圓數千里,是最大的國家。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臨媯水,有市,民商賈用車及船,行旁國或數千里。
近媯水,有集市,人們為做生意,用車和船裝運貨物,有時運到附近的國家或者几千里以外的地方。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以銀為錢,錢如其王面,王死輒更錢,效王面焉。
他們用銀作錢幣,錢幣鑄稱象國王容貌的樣子,國王死去,就改換錢幣,這是因為要模仿國王的面貌。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畫革旁行以為書記。
他們在皮革上畫橫作為文字。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西則條枝,北有奄蔡、黎軒。
它西邊是條枝,北邊是奄蔡、黎軒。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條枝在安息西數千里,臨西海。
條枝在安息西邊數千里,近西海。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暑溼。
那里天氣炎熱潮溼。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耕田,田稻。
人們耕種田地,種植稻子。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有大鳥,卵如甕。
那里出產一種大鳥,它的蛋就象甕壇那樣大。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人眾甚多,往往有小君長,而安息役屬之,以為外國。
人口眾多,有的地方往往有小君長,而安息役使管轄他們。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國善眩。
把它當做外圍國家。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安息長老傳聞條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嘗見。
條枝國的人善長魔朮。安息的老年人傳說條枝國有弱水和西王母,卻不曾見過。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媯水南。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的媯水南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俗土著,有城屋,與大宛同俗。
其地風俗是人們定居一處,有城鎮和房屋。與大宛的風俗相同。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無大長,往往城邑置小長。
沒有大君長,往往是每個城鎮設置小君長。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兵弱,畏戰。
這個國家的軍隊軟弱,害怕打仗。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善賈市。
人們善於做買賣。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及大月氏西徙,攻敗之,皆臣畜大夏。
待到大月氏西遷時,打敗了大夏,統治了整個大夏。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大夏民多,可百余萬。
大夏的民眾很多,大約有一百多萬。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都曰藍市城,有市販賈諸物。
它的都城叫藍市城。這里有貿易市場。販賣各種物品。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東南有身毒國。
大夏東南有身毒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騫曰: 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 安得此?
張騫說: 我在大夏時,看見過邛竹杖,蜀布,便問他們: 從哪兒得到了這些東西?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大夏國人曰: 吾賈人往市之身毒。
大夏國的人說: 我們的商人到身毒國買回來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
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大約几千里。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俗土著,大與大夏同,而卑溼暑熱云。
那里的風俗是人們定居一處,大致與大夏相同,但地勢卻低溼,天氣炎熱。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人民乘象以戰。
它的人民騎着大象打仗。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國臨大水焉。
那里臨近大水。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以騫度之,大夏去漢萬二千里,居漢西南。
我估計,大夏離漢朝一萬二千里,處於漢朝西南。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身毒國又居大夏東南數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
身毒國又處於大夏東南几千里,有蜀郡的產品,這就說明他離蜀郡不遠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使大夏,從羌中,險,羌人惡之;少北,則為匈奴所得;從蜀宜徑,又無寇。
如今出使大夏,要是從羌人居住區經過,則地勢險要,羌人厭惡;要是稍微向北走,就會被匈奴俘獲。從蜀地前往,應是直道、又沒有侵擾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而兵弱,貴漢財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彊,可以賂遺設利朝也。
天子已經聽說大宛和大夏、安息等都是大國,出產很多奇特物品,人民定居一處,與漢朝人的生活頗相似,而他們的軍隊軟弱,很看重漢朝的財物。北邊有大月氏、康居這些國家,他們的軍隊強大,但可以用贈送禮物,給予好處的辦法,誘使他們來朝拜漢天子。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且誠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
而且若是真能得到他們,并用道義使其為屬,那么就可以擴大萬里國土,經過輾轉翻譯,招來不同風俗的人民,使漢朝天子的聲威和恩德傳遍四海內外。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天子欣然,以騫言為然,乃令騫因蜀犍為發間使,四道并出:出駹,出厓,出徙,出邛、僰,皆各行一二千里。
漢武帝心中高興,認為張騫的話是對的,於是命令張騫從蜀郡、犍為郡派遣秘密行動的使者,分四路同時出發:一路從駹出發,一路從冉起程,一路從徙出動,一路從邛僰啟行,都各自行走一二千里。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北方閉氐、筰,南方閉巂、昆明。
結果北邊那一路被氐和笮所阻攔,南邊那一路被嶲和昆明所阻攔。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昆明之屬無君長,善寇盜,輒殺略漢使,終莫得通。
昆明之類的國家沒有君長,善於搶劫偷盜,常殺死和搶掠漢朝使者,漢朝使者終究沒能通過。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然聞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國,名曰滇越,而蜀賈奸出物者或至焉,於是漢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國。
但是,聽說昆明西邊一千余里的地方,有個人民都騎象的國家,名叫滇越,蜀郡偷運物品出境的商人中有的到過那里,於是漢朝因為要尋找前往大夏的道路而開始同滇國溝通。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初,漢欲通西南夷,費多,道不通,罷之。
最初,漢朝想開通西南夷,浪費了很多錢財,道路也沒開通,就作罷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及張騫言可以通大夏,乃復事西南夷。
待到張騫說可以由西南夷通往大夏,漢朝又重新從事開通西南夷的事情。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騫以校尉從大將軍擊匈奴,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乃封騫為博望侯。
張騫以校尉的身份跟隨大將軍衛青去攻打匈奴,因為他知道有水草的地方,所以軍隊能夠不困乏,皇上就封張騫為博望侯。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是歲元朔六年也。
這是漢武帝元朔六年的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明年,騫為衛尉,與李將軍俱出右北平擊匈奴。
第二年,張騫當了衛尉,同李廣將軍一同從右北平出發去攻打匈奴。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匈奴圍李將軍,軍失亡多;而騫後期當斬,贖為庶人。
匈奴大兵包圍了李將軍,他的軍隊傷亡很多,而張騫因為誤了約定的時間,被判為死刑,花錢贖罪,成為平民百姓。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是歲漢遣驃騎破匈奴西數萬人,至祁連山。
這一年,漢朝派遣驃騎將軍霍去病在西邊大敗匈奴的几萬人,來到祁連山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明年,渾邪王率其民降漢,而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鹽澤空無匈奴。
第二年,匈奴渾邪王率領他的百姓投降了漢朝,從此金城、河西西邊及南山到鹽澤一帶,再也沒有匈奴人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匈奴時有候者到,而希矣。
匈奴有時派偵察兵來這里,而這種事情也很少發生。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後二年,漢擊走單於於幕北。
這以后整整二年,漢朝就把匈奴單於趕跑到大沙漠以北。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是後天子數問騫大夏之屬。
這以后,天子屢次向張騫詢問大夏等國的事情。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騫既失侯,因言曰: 臣居匈奴中,聞烏孫王號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邊小國也。
這時張騫已經失去侯爵,於是就說: 我在匈奴時,聽說烏孫國王叫昆莫,昆莫的父親,是匈奴西邊一個小國的君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匈奴攻殺其父,而昆莫生棄於野。
匈奴攻打并殺了昆莫的父親,而昆莫出生后就被拋棄到曠野里。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烏嗛肉蜚其上,狼往乳之。
鳥兒口銜着肉飛到他身上,喂他;狼跑來給他喂奶。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單於怪以為神,而收長之。
單於感到奇怪,以為他是神,就收留了他,讓他長大。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及壯,使將兵,數有功,單於復以其父之民予昆莫,令長守於西。
等他成年后,就讓他領兵打仗,屢次立功,單於就把他父親的百姓給了他,命令他長期駐守在西域。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昆莫收養其民,攻旁小邑,控弦數萬,習攻戰。
昆莫收養他的百姓,攻打旁邊的小城鎮,逐漸有了几萬名能拉弓打仗的兵士,熟悉攻伐戰爭的本領。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單於死,昆莫乃率其眾遠徙,中立,不肯朝會匈奴。
單於死后,昆莫就率領他的民眾遠遠的遷移,保持獨立,不肯去朝拜匈奴。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匈奴遣奇兵擊,不勝,以為神而遠之,因羈屬之,不大攻。
匈奴派遣突擊隊攻打昆莫,沒有取勝,認為昆莫是神人而遠離了他,對他釆取約束控制的辦法,而不對他發動重大攻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單於新困於漢,而故渾邪地空無人。
如今單於剛被漢朝打得很疲憊,而原來渾邪王控制的地方又沒人守衛。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蠻夷俗貪漢財物,今誠以此時而厚幣賂烏孫,招以益東,居故渾邪之地,與漢結昆弟,其勢宜聽,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
蠻夷的習俗是貪圖漢朝的財物,若真能在這時用丰厚的財物贈送烏孫,招引他再往東遷移,居住到原來渾邪王控制的地方,同漢朝結為兄弟,根據情勢看,昆莫應該是能夠接受的,如果他接受了這個安排,那么這就是砍斷了匈奴的右臂。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
聯合了烏孫之后,它西邊的大夏等國都可以招引來做為外臣屬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天子以為然,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齎金幣帛直數千巨萬,多持節副使,道可使,使遺之他旁國。
漢武帝認為張騫說得對,任命他為中郎將,率領三百人,每人兩匹馬,牛羊几萬只,攜帶錢財布帛,價值几千萬;還配備了好多個持符節的副使,如果道路能打通,就派遣他們到旁邊的國家去。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騫既至烏孫,烏孫王昆莫見漢使如單於禮,騫大慚,知蠻夷貪,乃曰: 天子致賜,王不拜則還賜。
張騫已經到了烏孫,烏孫王昆莫接見漢朝使者,如同對待匈奴單於的禮節一樣,張騫內心很羞愧,他知道蠻夷之人貪婪,就說: 天子贈送禮物,如果國王不拜謝,就把禮物退回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昆莫起拜賜,其他如故。
昆莫起身拜謝,接受了禮物,其他做法照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騫諭使指曰: 烏孫能東居渾邪地,則漢遣翁主為昆莫夫人。
張騫向昆莫說明了他出使的旨意,說: 如果烏孫能向東遷移到渾邪王的舊地去,那么漢朝將送一位諸侯的女兒嫁給昆莫做妻子。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烏孫國分,王老,而遠漢,未知其大小,素服屬匈奴日久矣,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胡,不欲移徙,王不能專制。
這時烏孫國已經分裂,國王年老,又遠離漢朝,不知道它的大小,原先歸屬匈奴已經很久了,而且又離匈奴近,大臣們都怕匈奴,不想遷移,國王不能獨自決定。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騫不得其要領。
張騫因而沒能得到烏孫王的明確態度。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昆莫有十余子,其中子曰大祿,彊,善將眾,將眾別居萬余騎。
昆莫有十多個兒子,其中有個兒子叫大祿,強悍,善長領兵,他率領一萬多騎兵居住在另外的地方。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大祿兄為太子,太子有子曰岑娶,而太子蚤死。
大祿的哥哥是太子,太子有個兒子叫岑娶,太子早就死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臨死謂其父昆莫曰: 必以岑娶為太子,無令他人代之。
他臨死時,對父親昆莫說: 一定要以岑娶做太子,不要讓別人代替他。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昆莫哀而許之,卒以岑娶為太子。
昆莫哀傷的答應了他,終於讓岑娶當了太子。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大祿怒其不得代太子也,乃收其諸昆弟,將其眾畔,謀攻岑娶及昆莫。
大祿對自己沒能取代太子很憤怒,於是收羅他的兄弟們,率領他的軍隊造反了,蓄謀攻打岑娶和昆莫。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昆莫老,常恐大祿殺岑娶,予岑娶萬余騎別居,而昆莫有萬余騎自備,國眾分為三,而其大總取羈屬昆莫,昆莫亦以此不敢專約於騫。
昆莫年老了,常常害怕大祿殺害岑娶,就分給岑娶一萬多騎兵,居住到別的地方去。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騫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於窴、扜鰛及諸旁國。
而昆莫自己還有一萬多騎兵用以自衛。這樣一來,烏孫國一分為三,而大體上仍是歸屬於昆莫,因此昆莫也不敢獨自與張騫商定這件事。張騫於是就分派副使分別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於田、扜罙及旁邊的几個國家。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烏孫發導譯送騫還,騫與烏孫遣使數十人,馬數十匹報謝,因令窺漢,知其廣大。
烏孫國派出向導和翻譯送張騫回國。張騫和烏孫國派出的使者共几十人,帶來几十匹馬,回報和答謝漢天子,順便讓他們窺視漢朝情況,了解漢朝的廣大。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騫還到,拜為大行,列於九卿。
張騫回到漢朝,被任命為大行,官位排列在九卿之中。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歲余,卒。
過了一年多,他就死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烏孫使既見漢人眾富厚,歸報其國,其國乃益重漢。
烏孫的使者已經看到漢朝人多而且財物丰厚,回去報告了國王,烏孫國就越發重視漢朝。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後歲余,騫所遣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
過了一年多,張騫派出的溝通大夏等國的使者,多半都和所去國家的人一同回到漢朝。於是,西北各國從這時開始和漢朝有了交往。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於外國,外國由此信之。
然而這種交往是張騫開創的,所以,以后前往西域各國的使者都稱博望侯,以此取信於外國,外國也因此而信任漢朝使者。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自博望侯騫死後,匈奴聞漢通烏孫,怒,欲擊之。
自從博望侯張騫死后,匈奴聽說漢朝和烏孫有了往來,很氣憤,想攻打烏孫。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及漢使烏孫,若出其南,抵大宛、大月氏相屬,烏孫乃恐,使使獻馬,原得尚漢女翁主為昆弟。
待到漢朝出使烏孫,而且從它南邊到達大宛、大月氏,使者接連不斷,烏孫才感到恐懼,派使者向漢朝獻馬,希望能娶漢朝諸侯女兒做妻子,同漢朝結為兄弟。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天子問群臣議計,皆曰 必先納聘,然後乃遣女 。
天子向群臣徵求意見,群臣都說: 一定要先讓他們送來聘禮,然后才能把諸侯女兒嫁過去。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初,天子發書易,云 神馬當從西北來 。
最初,天子翻開《易經》占卜,書上寫道: 神馬當從西北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得烏孫馬好,名曰 天馬 。
得到烏孫的良馬后,天子就命名那馬為 天馬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 西極 ,名大宛馬曰 天馬 云。
待到得了大宛的汗血馬,越發健壯,就改名烏孫馬為 西極 ,命名大宛馬為 天馬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