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0
274
| input
stringlengths 0
321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貳師兵欲行攻郁成,恐留行而令宛益生詐,乃先至宛,決其水源,移之,則宛固已憂困。 | 貳師將軍的大兵要攻打郁城,害怕滯留不進而讓大宛越發做出詭詐之事,就先攻大宛城,斷絕他的水源,改變水道,則大宛已深感憂愁困危。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圍其城,攻之四十余日,其外城壞,虜宛貴人勇將煎靡。 | 漢軍包圍大宛城,攻打四十多天,外城被攻壞,俘虜了大宛貴人中的勇將煎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宛大恐,走入中城。 | 大宛人非常恐懼,都跑進城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宛貴人相與謀曰: 漢所為攻宛,以王毋寡匿善馬而殺漢使。 | 大宛高級官員們相互商議說: 漢朝所以攻打大宛,是因為大宛王毋寡藏匿良馬而又殺了漢朝使者的緣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殺王毋寡而出善馬,漢兵宜解;即不解,乃力戰而死,未晚也。 | 如今要是殺死宛王毋寡而且獻出良馬,漢朝軍隊大概會解圍而去,若是不解圍而去,再拼力戰斗而死,也不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宛貴人皆以為然,共殺其王毋寡,持其頭遣貴人使貳師,約曰: 漢毋攻我。我盡出善馬,恣所取,而給漢軍食。 | 大宛高官們都認為此話正確,便共同殺死宛王毋寡,派遣貴人拿着毋寡的人頭去見貳師將軍,與他相約道: 漢軍不要進攻我們,我們把良馬全部交出,任憑你們挑選,并供應漢軍飲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即不聽,我盡殺善馬,而康居之救且至。 | 如果你們不接受我們的要求,我們就把良馬全殺死,而康居的援兵也將到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至,我居內,康居居外,與漢軍戰。 | 如果他們的軍隊趕到了,我們的軍隊在城里,康居的軍隊在城外,同漢兵作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漢軍熟計之,何從? | 希望漢軍仔細考慮,何去何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時康居候視漢兵,漢兵尚盛,不敢進。 | 這時康居的偵察兵在窺視漢軍的情況,因為漢軍還強大,不敢進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貳師與趙始成、李哆等計: 聞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內食尚多。 | 貳師將軍李廣利和趙始成、李哆等商議道: 聽說大宛城里最近找來了漢人,這人熟悉打井技朮,而且城中糧食還挺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所為來,誅首惡者毋寡。 | 我們來這里的目的就是要殺罪魁禍首毋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毋寡頭已至,如此而不許解兵,則堅守,而康居候漢罷而來救宛,破漢軍必矣。 | 毋寡的人頭已到手,卻又不答應人家的解圍撤兵的要求,那么他們就會堅決固守,而康居軍隊窺視漢軍疲憊時再來救助大宛,那時必定會打敗漢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軍吏皆以為然,許宛之約。 | 軍官們都認為說得對,便答應了大宛的要求。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宛乃出其善馬,令漢自擇之,而多出食食給漢軍。 | 大宛才獻出他們的良馬,讓漢軍自己選擇,而且拿出許多糧食供給漢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漢軍取其善馬數十匹。中馬以下牡牝三千余匹,而立宛貴人之故待遇漢使善者名昧蔡以為宛王,與盟而罷兵。 | 漢軍選取了他們的几十匹良馬,以及中等以下的公馬與母馬三千多匹,又立了大宛貴人中從前對待漢使很好的名叫昧蔡的為大宛王,同他們訂立盟約而撤兵。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終不得入中城。 | 漢軍始終沒有進入大宛城內,就撤軍回到漢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乃罷而引歸。初,貳師起惇煌西,以為人多,道上國不能食,乃分為數軍,從南北道。 | 最初,貳師將軍從惇煌以西啟程,以為人多,所經過的國家無力供給糧食,就把軍隊分成几支,從南和北兩路前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校尉王申生、故鴻臚壺充國等千余人,別到郁成。 | 校尉王申生、原鴻臚壺充國等率領一千余人,從另一條路到達郁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郁成城守,不肯給食其軍。 | 郁成人堅持守城,不肯向漢軍供應糧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王申生去大軍二百里,而輕之,責郁成。郁成食不肯出,窺知申生軍日少,晨用三千人攻,戮殺申生等,軍破,數人脫亡,走貳師。 | 王申生離開大軍二百里,認為有所依仗而輕視郁成,向郁成求索糧食,郁成不肯給,并窺視漢軍,知道王申生的軍隊逐日減少,就在某個早晨用三千人攻打王申生的軍隊,殺死了王申生等,軍隊被摧毀,只有几個人逃脫,跑回貳師將軍那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貳師令搜粟都尉上官桀往攻破郁成。 | 貳師將軍命令搜粟都尉上官桀前去攻打郁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郁成王亡走康居,桀追至康居。 | 郁成王逃到康居,上官桀追到康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康居聞漢已破宛,乃出郁成王予桀,桀令四騎士縛守詣大將軍。 | 康居聽說漢軍已攻下大宛,就把郁成王獻給了上官桀,上官桀就命令四個騎兵捆縛郁成王并押解到貳師將軍那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四人相謂曰: 郁成王漢國所毒,今生將去,卒失大事。 | 四個騎兵互相商議說: 郁成王是漢朝所恨的人,如今若是活着送去,突然發生意外就是大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欲殺,莫敢先擊。 | 想殺他,又沒人敢先動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邽騎士趙弟最少,拔劍擊之,斬郁成王,齎頭。 | 上邽人騎士趙弟年齡最小,拔出寶劍砍去,殺了郁成王,帶上他的人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弟、桀等逐及大將軍。 | 趙弟和上官桀等追上了貳師將軍李廣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初,貳師後行,天子使使告烏孫,大發兵并力擊宛。 | 最初,貳師將軍后一次出兵,天子派使者告訴烏孫,要求他們多派兵與漢軍聯合攻打大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烏孫發二千騎往,持兩端,不肯前。 | 烏孫出動二千騎兵前往大宛,但卻釆取騎牆態度,觀望不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貳師將軍之東,諸所過小國聞宛破,皆使其子弟從軍入獻,見天子,因以為質焉。 | 貳師將軍勝利東歸,所路過的各個小國,聽說大宛已被打敗,都派他們的子弟隨漢軍前往漢朝進貢,拜見天子,順便留在漢朝作人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貳師之伐宛也,而軍正趙始成力戰,功最多;及上官桀敢深入,李哆為謀計,軍入玉門者萬余人,軍馬千余匹。 | 貳師將軍攻打大宛,軍正趙始成奮力戰斗,功勞最大;上官桀勇敢地率兵深入,李哆能夠出謀划策,使軍隊回到玉門關的有一萬多人,軍馬一千多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貳師後行,軍非乏食,戰死不能多,而將吏貪,多不愛士卒,侵牟之,以此物故眾。 | 貳師將軍后一次出兵,軍隊并非缺乏食物,戰死者也不能算多,而他手下將吏們貪污,大多不愛士卒,侵奪糧餉,因此死人很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天子為萬里而伐宛,不錄過,封廣利為海西侯。 | 天子因為他們是遠行萬里討伐大宛,不記他們的過失,而封李廣利為海西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又封身斬郁成王者騎士趙弟為新畤侯。軍正趙始成為光祿大夫,上官桀為少府,李哆為上黨太守。 | 又封親手殺郁成王的騎士趙第為新畤侯,軍正趙始成為光祿大夫,上官桀為少府,李哆為上黨太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軍官吏為九卿者三人,諸侯相、郡守、二千石者百余人,千石以下千余人。 | 軍官中被升為九卿的有三人,升任諸侯國相、郡守、二千石一級官員的共有一百多人,升為千石一級以下的官員有一千多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奮行者官過其望,以適過行者皆絀其勞。 | 自願參軍者所得到的軍職超過了他們的願望,因被罰罪而參軍的人都免罪而不計功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士卒賜直四萬金。 | 對士卒的賞賜價值四萬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伐宛再反,凡四歲而得罷焉。 | 兩次討伐大宛,總共四年時間才得以結束軍事行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漢已伐宛,立昧蔡為橡王而去#歲余,宛貴人以為昧蔡善諛,使我國遇屠,乃相與殺昧蔡,立毋寡昆弟曰蟬封為宛王,而遣其子入質於漢。 | 漢朝討伐大宛以后,立昧蔡為大宛王之后就撤離了。過了一年多,大宛高級官員認為昧蔡善於阿諛,使大宛遭到殺戮,於是他們相互謀划殺了昧蔡,立毋寡的兄弟名叫蟬封的當了大宛國王,而派遣他的兒子到漢朝做人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漢因使使賂賜以鎮撫之。 | 漢朝也派使者向大宛贈送禮物加以安撫。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而漢發使十余輩至宛西諸外國,求奇物,因風覽以伐宛之威德。 | 后來漢朝派了十多批使者到大宛西邊的一些國家,去尋求奇異之物,順便曉諭和考察討伐大宛的威武和功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而惇煌置酒泉都尉;西至鹽水,往往有亭。 | 惇煌和酒泉從此設置了都尉,一直到西邊的鹽水,路上往往設有亭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而侖頭有田卒數百人,因置使者護田積粟,以給使外國者。 | 而侖頭有屯田士卒几百人,於是漢朝在那兒設置了使者,以保護田地,積聚糧食,供給出使外國的使者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史公曰:禹本紀言 河出昆侖。 | 太史公說:《禹本紀》說: 黃河發源於昆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昆侖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 | 昆侖高達二千五百余里,是日月相互隱避和各自發出光明之處。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上有醴泉、瑤池 。 | 昆侖之上有醴泉和瑤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昆侖者乎? | 現在從張騫出使大夏之后,最終找到了黃河的源頭,從哪兒能看到《禹本紀》所說的昆侖山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 | 所以談論九州山川,《尚書》所說的是最接近實際情況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 至於《禹本紀》和《山海經》里所記載的怪物,我不敢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
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 從前顓頊統治天下時,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 唐虞之際,又讓重、黎的后代繼續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時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 | 周朝時候,程伯休甫就是他們的后裔。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 | 當周宣王時,重黎氏因失去官守而成為司馬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司馬氏世典周史。 | 司馬氏世代掌管周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 | 周惠王和周襄王統治時期,司馬氏離開周都,到了晉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晉中軍隨會奔秦,而司馬氏入少梁。 | 后來,晉國中軍元帥隨會逃奔秦國,司馬氏也遷居少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 | 自從司馬氏離周到晉之后,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衛國,有的在趙國,有的在秦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在衛者,相中山。 | 在衛國的,做了中山國的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在趙者,以傳劍論顯,蒯聵其後也。 | 在趙國的,以傳授劍朮理論而顯揚於世,蒯聵就是他們的后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在秦者名錯,與張儀爭論,於是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 在秦國的名叫司馬錯,曾與張儀發生爭論,於是秦惠王派司馬錯率軍攻打蜀國,攻取后,又讓他做了蜀地郡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錯孫靳,事武安君白起。 | 司馬錯之孫司馬靳,奉事武信君白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而少梁更名曰夏陽。 | 而少梁已更名為夏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靳與武安君阬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葬於華池。 | 司馬靳與武信君坑殺趙國長平軍,回來后與武信君一起被賜死於杜郵,埋葬在華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靳孫昌,昌為秦主鐵官,當始皇之時。 | 司馬靳之孫司馬昌,是秦國主管冶鑄鐵器的官員,生活在秦始皇時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蒯聵玄孫卬為武安君將而徇朝歌。 | 蒯聵玄孫司馬卬,曾為武信君部將并帶兵攻占朝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 | 諸侯爭相為王時,司馬卬在殷地稱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漢之伐楚,卬歸漢,以其地為河內郡。 | 漢王劉邦攻打楚霸王項羽之際,司馬卬歸降漢王,漢以殷地為河內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昌生無澤,無澤為漢巿長。 | 司馬昌生司馬無澤,司馬無澤擔任漢朝市長之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無澤生喜,喜為五大夫,卒,皆葬高門。 | 無澤生司馬喜,司馬喜封爵五大夫,死后都埋葬在高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喜生談,談為太史公。 | 司馬喜生司馬談,司馬談做了太史公。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 | 太史公從師唐都學習天文,從師楊何學習《易經》,從師黃子學習道家理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愍學者之不達其意而師悖,乃論六家之要指曰: | 太史公在建元至元封年間做官,他憂慮學者不能通曉各學派的要義而所學悖謬,於是論述陰陽、儒、墨、名、法和道德六家的要旨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易大傳: 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 | 《周易·系辭傳》說: 天下人追求相同,而具體謀慮卻多種多樣;達到的目的相同,而釆取的途徑卻不一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 | 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都是致力於如何達到太平治世的學派,只是他們所遵循依從的學說不是一個路子,有的顯明,有的不顯明罷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嘗竊觀陰陽之朮,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 我曾經在私下里研究過陰陽之朮,發現它注重吉凶禍福的預兆,禁忌避諱很多,使人受到束縛并多有所畏懼,但陰陽家關於一年四季運行順序的道理,是不可丟棄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 | 儒家學說廣博但殊少抓住要領,花費了氣力卻很少功效,因此該學派的主張難以完全遵從;然而它所序列君臣父子之禮,夫婦長幼之別則是不可改變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節用,不可廢也。 | 墨家儉嗇而難以依遵,因此該派的主張不能全部遵循,但它關於強本節用的主張,則是不可廢棄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 法家主張嚴刑峻法卻刻薄寡恩,但它辨正君臣上下名分的主張,則是不可更改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 | 名家使人受約束而容易失去真實性;但它辯正名與實的關系,則是不能不認真察考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 |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行動合乎無形之 道 ,使萬物丰足。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為朮也,因陰陽之大順,釆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 道家之朮是依據陰陽家關於四時運行順序之說,吸收儒墨兩家之長,撮取名、法兩家之精要,隨着時勢的發展而發展,順應事物的變化,樹立良好風俗,應用於人事,無不適宜,意旨簡約扼要而容易掌握,用力少而功效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儒者則不然。 | 儒家則不是這樣。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為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 | 他們認為君主是天下人的表率,君主倡導,臣下應和,君主先行,臣下隨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如此則主勞而臣逸。 | 這樣一來,君主勞累而臣下卻得安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絀聰明,釋此而任朮。 | 至於大道的要旨,是舍棄剛強與貪欲,去掉聰明智慧,將這些放置一邊而用智朮治理天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 精神過度使用就會衰竭,身體過度勞累就會疲憊,身體和精神受到擾亂,不得安寧,卻想要與天地共長久,則是從未聽說過的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 使人拘而多畏 。 | 陰陽家認為四時、八位、十二度和二十四節氣各有一套宜、忌規定,順應它就會昌盛,違背它不死則亡。這未必是對的,所以說陰陽家 使人受束縛而多所畏懼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 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 |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重要規律,不順應它就無法制定天下綱紀,所以說 四時的運行是不能舍棄的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故曰 博而寡要,勞而少功 。 | 儒家以《詩》《書》《易》《禮》《春秋》《樂》等《六藝》為法式,而《六藝》的本文和釋傳以千萬計,几代相繼不能弄通其學問,有生之年不能窮究其禮儀,所以說儒家 學說廣博但殊少抓住要領,花費了力氣卻很少功效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 | 至於序列君臣父子之禮,夫婦長幼之別,即使是其余百家學說也不能取代它的貢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墨者亦尚堯舜道,言其德行曰: 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翦,釆椽不刮。 | 墨家也崇尚堯舜之道,談論他們的品德行為說: 堂口三尺高,堂下土階只有三層,用茅草搭蓋屋頂而不加修剪,用櫟木做椽子而不經刮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食土簋,啜土刑,糲粱之食,藜霍之羹。 | 用陶簋吃飯,用陶鉶喝湯,吃的是糙米粗飯和藜藿做的野菜羹。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夏日葛衣,冬日鹿裘。 | 夏天穿葛布衣,冬天穿鹿皮裘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送死,桐棺三寸,舉音不盡其哀。 | 墨家為死者送葬只做一副厚僅三寸的桐木棺材,送葬者慟哭而不能盡訴其哀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教喪禮,必以此為萬民之率。 | 教民喪禮,必須以此為萬民的統一標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使天下法若此,則尊卑無別也。 | 假使天下都照此法去做。那貴尊卑就沒有區別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世異時移,事業不必同,故曰 儉而難遵 。 | 世代不同,時勢變化,人們所做的事業不一定相同,所以說墨家 儉嗇而難以遵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要曰彊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 | 墨家學說的要旨強本節用,則是人人丰足,家家富裕之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saved queries yet
Save your SQL queries to embed, download, and access them later. Queries will appear here once sa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