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0
274
| input
stringlengths 0
321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此墨子之所長,雖百家弗能廢也。 | 這是墨子學說的長處,即使百家學說也是不能廢棄它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 | 法家不區別親疏遠近,不區分貴尊卑,一律依據法令來決斷,那么親親屬、尊長上的恩愛關系就斷絕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 嚴而少恩 。 | 這些可作為一時之計來施行,卻不可長用,所以說法家 嚴酷而刻薄寡恩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逾越,雖百家弗能改也。 | 至於說到法家使君主尊貴,使臣下卑下,使上下名分、職分明確,不得相互逾越的主張,即使百家之說也是不能更改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專決於名而失人情,故曰 使人儉而善失真 。 | 名家刻細煩瑣,糾纏不清,使人不能反求其意,一切決取於概念名稱卻失棄了一般常理,所以說它 使人受約束而容易喪失真實性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若夫控名責實,參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 至於循名責實,要求名稱與實際進行比較驗證,這是不可不予以認真考察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 | 道家講 無為 ,又說 無不為 ,其實際主張容易施行,其文辭則幽深微妙,難以明白通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朮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 | 其學說以虛無為理論基礎,以順應自然為實用原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 | 道家認為事物沒有既成不變之勢,沒有常存不變之形,所以能夠探求萬物的情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 | 不做超越物情的事,也不做落后物情的事,所以能夠成為萬物的主宰。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 | 有法而不任法以為法,要順應時勢以成其業;有度而不恃度以為度,要根據萬物之形各成其度而與之相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曰 聖人不朽,時變是守。 | 所以說 聖人的思想和業績之所以不可磨滅,就在於能夠順應時勢的變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 也。 | 虛無是道的永恆規律,順天應人是國君治國理民的綱要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 | 群臣一齊來到面前,君主應讓他們各自明確自己的職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窾。 | 其實際情況符合其言論名聲者,叫做 端 ;實際情況不符合其言論聲名者,叫做 窾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窾言不聽,奸乃不生,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 | 不聽信 窾言 即空話,邪就不會產生,賢與不肖自然分清,黑白也就分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 | 問題在於想不想運用,只要肯運用,什么事辦不成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乃合大道,混混冥冥。 | 這樣才會合乎大道,一派混混冥冥的境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光翟天下,復反無名。 | 光輝照耀天下,重又返歸於無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 | 大凡人活着是因為有精神,而精神又寄托於形體。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 | 精神過度使用就會衰竭,形體過度勞累就會疲憊,形、神分離就會死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反,故聖人重之。 | 死去的人不能復生,神、形分離便不能重新結合在一起,所以聖人重視這個問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 由此看來,精神是人生命的根本,形體是生命的依托。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不先定其神,而曰 我有以治天下 ,何由哉? | 不先安定自己的精神和身體,卻侈談 我有辦法治理天下 ,憑借的又是什么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 太史公職掌天文,不管民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有子曰遷。 | 太史公有子名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 | 司馬遷生於龍門,在黃河之北、龍門山之南過着耕種畜牧生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年十歲則誦古文。 | 年僅十歲便已習誦古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 二十歲開始南游江、淮地區,登會稽山,探察禹穴,觀覽九疑山,泛舟於沅水湘水之上;北渡汶水、泗水,在齊、魯兩地的都會研討學問,考察孔子的遺風,在鄒縣、嶧山行鄉射之禮;困厄於鄱、薛、彭城,經過梁、楚之地回到家鄉。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徵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 | 於是司馬遷出仕為郎中,奉命出使西徵巴蜀以南,往南經略邛、笮、昆明,歸來向朝廷復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故發憤且卒。 | 這一年,天子開始舉行漢朝的封禪典禮,而太史公被滯留在周南,不能參與其事,所以心中憤懣,致病將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而子遷適使反,見父於河洛之間。 | 其子司馬遷適逢出使歸來,在黃河、洛水之間拜見了父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 太史公握着司馬遷的手哭着說: 我們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 | 遠在上古虞夏之世便顯揚功名,職掌天文之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後世中衰,絕於予乎? | 后世衰落,今天會斷絕在我手里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 | 你繼做太史,就會接續我們祖先的事業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 | 現在天子繼承漢朝千年一統的大業,在泰山舉行封禪典禮,而我不能隨行,這是命啊,是命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 | 我死之后,你必定要做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記我想要撰寫的著述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 再說孝道始於奉養雙親,進而侍奉君主,最終在於立身揚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 揚名后世來顯耀父母,這是最大的孝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 | 天下稱道歌誦周公,說他能夠論述歌頌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揚周、邵的風尚,通曉太王、王季的思慮,乃至於公劉的功業,并尊崇始祖后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幽厲之後,王道缺,禮樂衰,孔子脩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 | 周幽王、厲王以后,王道衰敗,禮樂衰頹,孔子研究整理舊有的典籍,修復振興被廢棄破壞的禮樂,論述《詩經》、《書經》,寫作《春秋》,學者至今以之為准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自獲麟以來四百有余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 | 自孔子作春秋封筆以來四百余年,諸侯相互兼并,史書丟棄殆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 | 如今漢朝興起,海內統一,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我作為太史都未能予以論評載錄,斷絕了天下的修史傳統,對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記在心上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遷俯首流涕曰: 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 | 司馬遷低下頭流着眼淚說: 兒子雖然駑笨,但我會詳述先人所整理的曆史舊聞,不敢稍有缺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史記石室金匱之書。 | 司馬談去世三年后司馬遷任太史令,開始綴集曆史書籍及國家收藏的檔案文獻。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五年而當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曆始改,建於明堂,諸神受紀。 | 司馬遷任太史令五年正當漢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漢朝的曆法開始改用夏正,即以農曆一月為正月,天子在明堂舉行實施新曆法的儀式,諸神皆受瑞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史公曰: 先人有言: 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 | 太史公說: 先人說過: 自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 | 孔子死后到現在五百年,有能繼承清明之世,正定《易傳》,接續《春秋》,意本《詩》、《書》、《禮》、《樂》的人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意在斯乎! | 其用意就在於此,在於此吧!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意在斯乎! | 我又怎敢推辭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小子何敢讓焉。 | 上大夫壺遂問: 從前孔子為什么要作《春秋》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上大夫壺遂曰: 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 | 太史公說: 我聽董生講: 周朝王道衰敗廢弛,孔子擔任魯國司寇,諸侯嫉害他,卿大夫阻撓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史公曰: 余聞董生曰: 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 | 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見不被釆納,政治主張無法實行,便褒貶評定二百四十二年間的是非,作為天下評判是非的標准,貶抑無道的天子,斥責為非的諸侯,聲討亂政的大夫,為使國家政事通達而已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子曰: 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 孔子說: 我與其載述空洞的說教,不如舉出在位者所做所為以見其是非美惡,這樣就更加深切顯明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 | 《春秋》這部書,上闡明三王的治道,下辨別人事的紀綱,辨別嫌疑,判明是非,論定猶豫不決之事,褒善怨惡,尊重賢能,視不肖,使滅亡的國家存在下去,斷絕了的世系繼續下去,補救衰敝之事,振興廢弛之業,這是最大的王道。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禮經紀人倫,故長於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詩記山川谿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樂樂所以立,故長於和;春秋辯是非,故長於治人。 | 《易》載述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所以在說明變化方面見長;《禮》規范人倫,所以在行事方面見長;《書》記述先王事跡,所以在政治方面見長;《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所以在風土人情方面見長;《樂》是論述音樂立人的經典,所以在和諧方面見長;《春秋》論辨是非,所以在治人方面見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 | 由此可見《禮》是用來節制約束人的,《樂》是用來誘發人心平和的,《書》是來述說政事的,《詩》是用來表達情意的,《易》是用來講變化的,《春秋》是用來論述道義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 | 平定亂世,使之復歸正道,沒有什么著作比《春秋》更切近有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 | 《春秋》不過數萬字,而其要旨就有數千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 萬物的離散聚合都在《春秋》之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 在《春秋》一書中,記載弒君事件三十六起,被滅亡的國家五十二個,諸侯出奔逃亡不能保其國家的數不勝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 考察其變亂敗亡的原因,都是丟掉了作為立國立身根本的春秋大義。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易曰 失之豪釐,差以千里 。 | 所以《易》中講 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曰 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 。 | 說 臣弒君,子弒父,并非一朝一夕的緣故,其發展漸進已是很久了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賊而不知。 | 因此,做國君的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則就是讒佞之徒站在面前也看不見,賊之臣緊跟在后面也不會發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 | 做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則就只會株守常規之事卻不懂得因事制宜,遇到突發事件則不知如何靈活對待。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 | 做人君、人父若不通曉《春秋》的要義,必定會蒙受首惡之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 | 做人臣、人子如不通曉《春秋》要義,必定會陷於篡位殺上而被誅伐的境地,并蒙死罪之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 | 其實他們都認為是好事而去做,只因為不懂得《春秋》大義,而蒙受史家口誅筆伐的不實之言卻不敢推卸罪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不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 如不明了禮義的要旨,就會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 | 君不象君,就會被臣下干犯,臣不象臣就會被誅殺,父不象父就會昏聵無道,子不象子就會忤逆不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 | 這四種惡行,是天下最大的罪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 | 把天下最大的罪過加在他身上,也只得接受而不敢推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 | 所以《春秋》這部經典是禮義根本之所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 禮是禁絕壞事於發生之前,法規施行於壞事發生之后;法施行的作用顯而易見,而禮禁絕的作用卻隱而難知。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壺遂曰: 孔子之時,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 | 壺遂說: 孔子時候,上沒有聖明君主,他處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寫《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來裁斷禮義,當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職,萬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論,欲以何明? | 現在先生上遇聖明天子,下能當官供職,萬事已經具備,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闡明的是什么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史公曰: 唯唯,否否,不然。 | 太史公說: 是,是啊,不不,不完全是這么回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余聞之先人曰: 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 | 我聽先人說過: 伏羲最為純厚,作《易》八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堯舜之盛,尚書載之,禮樂作焉。 | 堯舜的強盛,《尚書》做了記載,禮樂在那時興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湯武之隆,詩人歌之。 | 商湯周武時代的隆盛,詩人予以歌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春秋釆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獨刺譏而已也。 | 《春秋》揚善貶惡,推崇夏、商、周三代盛德,褒揚周王室,并非僅僅諷刺譏斥呀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漢興以來,至明天子,獲符瑞,封禪,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穆清,澤流罔極,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 | 漢朝興建以來,至當今英明天子,獲見符瑞,舉行封禪大典,改訂曆法,變換服色,受命於上天,恩澤流布無邊,海外不同習俗的國家,輾轉几重翻譯到中國邊關來,請求進獻朝見的不可勝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臣下百官力誦聖德,猶不能宣盡其意。 | 臣下百官竭力頌揚天子的功德,仍不能完全表達出他們的心意。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士賢能而不用,有國者之恥;主上明聖而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 | 再說士賢能而不被任用,是做國君的恥辱;君主明聖而功德不能廣泛傳揚使大家都知道,是有關官員的罪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且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 況且我曾擔任太史令的職務,若棄置天子聖明盛德而不予記載,埋沒功臣、世家、賢大夫的功業而不予載述,違背先父的臨終遺言,罪過就實在太大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於春秋,謬矣。 | 我所說的綴述舊事,整理有關人物的家世傳記,并非所謂著作呀,而您拿它與《春秋》相比,那就錯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論次其文。 | 於是開始論述編次所得文獻和材料。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於縲紲。 | 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禍,被囚禁獄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乃喟然而嘆曰: 是余之罪也夫! | 於是喟然而嘆道: 這是我的罪過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余之罪也夫! | 這是我的罪過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身毀不用矣。 | 身體殘毀沒有用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退而深惟曰: 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 退而深思道: 《詩》《書》含義隱微而言辭簡約,是作者想要表達他們的心志和情緒。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 從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陳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著了《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才編撰了《國語》,孫子的腿受了臏刑,卻論述兵法;呂不韋被貶徙蜀郡,世上才流傳《呂覽》;韓非被囚禁在秦國,才寫有《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都是聖人賢士抒發憤懣而作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 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悶憂愁,理想主張不得實現,因而追述往事,考慮未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 | 於是終於下定決心記述陶唐以來直到武帝獲麟那一年的曆史,而始自黃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四聖遵序,各成法度;唐堯遜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萬世載之。 | 從前黃帝以天為法,以地為則,顓頊、帝嚳、堯、舜四位聖明帝王先后相繼,各建成一定法度;唐堯讓位於虞舜,虞舜因覺自己不能勝其任而不悅;這些帝王的美德丰功,萬世流傳。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作五帝本紀第一。 | 作《五帝本紀》第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維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際,德流苗裔;夏桀淫驕,乃放鳴條。 | 大禹治水之功,九州同享其成,光耀唐虞之際,恩德流傳后世;夏桀荒淫驕橫,於是被放逐鳴條。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saved queries yet
Save your SQL queries to embed, download, and access them later. Queries will appear here once sa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