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0
274
| input
stringlengths 0
321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魯君疑之,謝吳起。 | 魯君懷疑吳起,疏遠了吳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吳起於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 | 這時,吳起聽說魏國文侯賢明,想去奉事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文侯問李克曰: 吳起何如人哉? | 文侯問李克說: 吳起這個人怎么樣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李克曰: 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 | 李克回答說: 吳起貪戀成名而愛好女色,然而要帶兵打仗,就是司馬穰苴也超不過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魏文候以為將,擊秦,拔五城。 | 於是魏文侯就任用他為主將,攻打秦國,奪取了五座城池。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 | 吳起做主將,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伙食,睡覺不鋪墊褥,行軍不乘車騎馬,親自背負着捆扎好的糧食和士兵們同甘共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 | 有個士兵生了惡性毒瘡,吳起替他吸吮濃液。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卒母聞而哭之。 | 這個士兵的母親聽說后,就放聲大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人曰: 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 | 有人說: 你兒子是個無名小卒,將軍卻親自替他吸吮濃液,怎么還哭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母曰: 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於敵。 | 那位母親回答說: 不是這樣啊,往年吳將軍替他父親吸吮毒瘡,他父親在戰場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敵人手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 如今吳將軍又給他兒子吸吮毒瘡,我不知道他又會在什么時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 | 魏文侯因為吳起善於用兵打仗,廉潔不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將士的歡心,就任命他擔任西河地區的長官,來抗拒秦國和韓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 魏文侯死后,吳起奉事他的兒子魏武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 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 | 武侯泛舟黃河順流而下,船到半途,回過頭來對吳起說: 山川是如此的險要、壯美喲,這是魏國的瑰寶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起對曰: 在德不在險。 | 吳起回答說: 國家政權的穩固,在於施德於民,而不在於地理形勢的險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 | 從前三苗氏左臨洞庭湖,右瀕彭蠡澤,因為它不修德行,不講信義,所以夏禹能滅掉它。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 | 夏桀的領土,左臨黃河、濟水,右靠泰山、華山,伊闕山在它的南邊,羊腸阪在它的北面。因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湯放逐了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 | 殷紂的領土,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邊,黃河流經它的南面,因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殺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 | 由此看來,政權穩固在於給百姓施以恩德,不在於地理形勢的險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 武侯曰: 善。 | 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條船的人也會變成您的仇敵啊! 武侯回答說: 講的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吳起為西河守,甚有聲名。 | 吳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聲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魏置相,相田文。 | 魏國設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國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吳起不悅,謂田文曰: 請與子論功,可乎? | 吳起很不高興,對田文說: 請讓我與您比一比功勞,可以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田文曰: 可。 | 田文說: 可以。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起曰: 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 | 吳起說: 統率三軍,讓士兵樂意為國去死戰,敵國不敢圖謀魏國,您和我比,誰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文曰: 不如子。 | 田文說: 不如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起曰: 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 | 吳起說: 管理文武百官,讓百姓親附,充實府庫的儲備,您和我比,誰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文曰: 不如子。 | 田文說: 不如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起曰: 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 | 吳起說: 拒守西河而秦國的軍隊不敢向東侵犯,韓國、趙國服從歸順,您和我比,誰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文曰: 不如子。 | 田文說: 不如您。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起曰: 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 | 吳起說: 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職位卻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文曰: 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於子乎? | 田文說: 魏君還年輕,國人疑慮不安,大臣不親附,百姓不信任,正當處在這個時候,是把政事托付給您呢,還是應當托付給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屬之於我乎? 起默然良久,曰: 屬之子矣。 | 吳起沉默了許久,然后說: 應該托付給您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文曰: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 田文說: 這就是我的職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 吳起這才明白在這方面不如田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 | 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國相,娶了魏君的女兒,卻畏忌吳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公叔之仆曰: 起易去也。 | 公叔的仆人說: 吳起是不難趕走的。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公叔曰: 柰何? | 公叔問: 怎么辦?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仆曰: 吳起為人節廉而自喜名也。 | 那個仆人說: 吳起為人有骨氣而又喜好名譽、聲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君因先與武侯言曰: 夫吳起賢人也,而侯之國小,又與彊秦壤界,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 | 您可找機會先對武侯說: 吳起是個賢能的人,而您的國土太小了,又和強大的秦國接壤,我私下擔心吳起沒有長期留在魏國的打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武侯即曰: 柰何? | 武侯就會說: 那可怎么辦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君因謂武侯曰: 試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 | 您就趁機對武侯說: 請用下嫁公主的辦法試探他,如果吳起有長期留在魏國的心意,就一定會答應娶公主,如果沒有長期留下來的心意,就一定會推辭。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此卜之。 | 用這個辦法能推斷他的心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君因召吳起而與歸,即令公主怒而輕君。吳起見公主之賤君也,則必辭。 | 您找個機會請吳起一道回家,故意讓公主發怒而當面鄙視您,吳起見公主這樣蔑視您,那就一定不會娶公主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果辭魏武侯。 | 當時,吳起見到公主如此地蔑視國相,果然婉言謝絕了魏武侯。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 武侯懷疑吳起,也就不再信任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 | 吳起怕招來災禍,於是離開魏國,隨即就到楚國去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 | 楚悼王一向就聽說吳起賢能,剛到楚國就任命他為國相。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斗之士。 | 他使法明確,依法辦事,令出必行,淘汰并裁減無關緊要的冗員,停止疏遠王族的按例供給,來撫養戰土。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要在彊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 | 致力於加強軍事力量,揭穿往來奔走的游說之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 | 於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陳國和蔡國,打退韓、趙、魏三國的進攻;向西又討伐了秦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諸侯患楚之彊。 | 諸侯各國對楚國的強大感到憂慮。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 以往被吳起停止供給的疏遠王族都想謀害吳起。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 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發動騷亂,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體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并中悼王。 | 攻打吳起的那幫人趁機用箭射吳起,同時也射中了悼王的尸體。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 等把悼王安葬停當后,太子即位。就讓令尹把射殺吳起同時射中悼王尸體的人,全部處死,由於射殺吳起而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太史公曰: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 | 太史公說:社會上稱道軍旅戰法的人,無不稱道《孫子》十三篇和吳起的《兵法》,這兩部書,社會上流傳很廣,所以我不加論述,只評論他們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語曰: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 俗話說: 能做的人未必能說,能說的人未必能做。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孫子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 | 孫臏算計龐涓的軍事行動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卻不能預先避免刖足的酷刑。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 | 吳起向魏武侯講憑借地理形勢的險要,不如給人民施以恩德的道理,然而一到楚國執政卻因為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悲夫! | 可嘆啊!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
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 何以利吾國 ,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 太史公說: 我讀《孟子》,每當讀到梁惠王問 怎樣使我國獲利 時,總不免放下書本而有所感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 | 說:唉,謀利真是一切禍亂的開始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 孔子極少講關於利的問題,其原因就是想從根本上防備這個禍亂的根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曰 放於利而行,多怨 。 | 所以他說 依據個人的利益而行動,會招致很多怨恨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 |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孟軻,騶人也。 | 孟軻,是鄒國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受業子思之門人。 | 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學習。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 | 當他學業精通之后,便去游說齊宣王,齊宣王沒有任用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 | 於是到了魏國,梁惠王不但不聽信他的主張,反而認為他的主張不切實情,遠離實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彊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 | 當時,各諸侯國都在實行變革,秦國任用商鞅,使國家富足,兵力強大;楚國、魏國也都任用過吳起,戰勝了一些國家,削弱了強敵;齊威王和宣王舉用孫臏和田忌等人,國力強盛,使各諸侯國都東來朝拜齊國。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 當各諸侯國正致力於 合縱連橫 的攻伐謀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賢能的時候,孟子卻稱述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國家的需要。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 於是就回到家鄉與萬章等人整理《經》《書經》,闡發孔丘的思想學說,寫成《孟子》一書,共七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後有騶子之屬。 | 在他之后,出現了學者鄒子等人。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齊有三騶子。 | 齊國有三個鄒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前騶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國政,封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 最早的叫鄒忌,他借彈琴的技藝得以求見齊威王,隨后便參與了國家政事,封為成侯并接受相印,做了宰相,他生活的時代要早於孟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次騶衍,後孟子。 | 第二個叫鄒衍,他生活的年代在孟子之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騶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 | 鄒衍目睹了那些掌握一國之權的諸侯們越來越荒淫奢侈,不能崇尚德政,不像《詩經·大雅》所要求的那樣先整飭自己,再推及到百姓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余萬言。 | 於是就深入觀察萬物的陰陽消長,記述了怪異玄虛的變化,如《終始》《大聖》等篇共十余萬字。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語閎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 | 他的話宏大廣闊荒誕不合情理,一定要先從細小的事物驗證開始,然后推廣到大的事物,以至達到無邊無際。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朮,大并世盛衰,因載其禨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 他的學說先從當今說起再往前推至學者們所共同談論的黃帝時代,然后再大體上依着世代的盛衰變化,記載不同世代的凶吉制度,再從黃帝時代往前推到很遠很遠,直到天地還沒有形成的時候,真是深幽玄妙不能稽考而追究它的本源。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谷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 | 他先列出中國的名山大川,深谷禽獸,水土植被,珍貴物種,并由此推廣開去,直到人們根本看不到的海外。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玆。 | 他稱述開天辟地以來,金、木、水、火、土的五種德性相生相克,而曆代帝王的更替都正好與它們相配合。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 天降祥瑞與人事相應就是這樣的。他認為儒家所說的中國,只不過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罷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 中國稱做 赤縣神州 。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 | 赤縣神州之內又有九州,就是夏禹按次序排列的九個州,但不能算是州的全部數目。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 在中國之外,像是赤縣神州的地方還有九個。這才是所謂的九州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 | 在這里都有小海環繞着,人和禽獸不能與其他州相通,像是一個獨立的區域,這才算是一州。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 | 像這樣的州共有九個,更有大海環在它的外面,那就到了天地的邊際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朮皆此類也。 | 鄒衍的學說都是這一類述說。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 | 然而,總括它的要領,一定都歸結到仁義節儉,并在君臣上下和六親之間施行,不過開始的述說的確泛濫無節了。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王公大人初見其朮,懼然顧化,其後不能行之。 | 王公大人初見他的學說,感到驚異而引起思考,受到感化想要學習,結果卻不能實行。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是以騶子重於齊。 | 因此,鄒衍在齊國受到尊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適梁,惠王郊迎,執賓主之禮。 | 到魏國,梁惠王遠接高迎,同他行賓主的禮節。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適趙,平原君側行撇席。 | 到趙國,平原君側身陪行,親自為他拂試席位。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如燕,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筑碣石宮,身親往師之。作主運。 | 到燕國,燕昭王拿着掃帚清除道路為他作先導,并請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學習,還曾為他修建碣石宮,親自去拜他為老師。他作了《主運》篇。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其游諸侯見尊禮如此,豈與仲尼菜色陳蔡,孟軻困於齊梁同乎哉! | 鄒衍周游各國受到如此禮尊,這與孔子陳蔡斷糧面有飢色,孟軻在齊、梁遭到困厄,豈能是相同的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故武王以仁義伐紂而王,伯夷餓不食周粟;衛靈公問陳,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謀欲攻趙,孟軻稱大王去邠。 | 從前周武王用仁義討伐殷紂王從而稱王天下,伯夷寧肯餓死不吃周朝的糧食;衛靈公問作戰方陣,孔子卻不予回答;梁惠王想要攻打趙國,孟軻卻稱頌太王離開邠地的事跡。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此豈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 | 這些有名人物的做法,難道是有意迎合世俗討好人主就算了嗎? |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