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stringlengths
0
274
input
stringlengths
0
321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王曰: 請聞其說。
惠王說: 我願聽聽你們各自的理由。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儀曰: 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
張儀說: 我們先和魏國相親,與楚國友好,然后進軍三川,堵絕什谷的隘口,擋住屯留的要道。這樣,使魏國到南陽的通道斷絕,讓楚國出兵逼近南鄭,秦軍進擊新城和宜陽,徑直逼近西周和東周的城郊,討伐周王的罪惡,再攻占楚、魏的土地。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寶器必出。
周王自己知道沒辦法挽救,一定會獻出傳國的九鼎寶器。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據九鼎,案圖籍,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
秦國占有了九鼎之寶,掌握着天下的地圖和戶籍,就可以挾制着周天子而向天下發號施令,天下各國沒有誰敢不聽從的。這是統一天下的大業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倫也,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
如今蜀國是西方偏僻的國家,像戎狄一樣的落后民族,攻打它們,搞得我們士兵疲憊、百姓勞苦,也不能夠揚名天下,奪取了他們的土地也得不到實際的好處。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
我聽說追求名位的人要到朝廷去,追求利益的人要到市場去。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翟,去王業遠矣。
如今,三川、周室,如同朝廷和市場,大王卻不到那里去爭奪,反而到戎狄一類的落后地區去爭奪,這離帝王的功業就太遠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司馬錯曰: 不然。
司馬錯說: 不是這樣。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彊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
我聽說,想使國家富強的人,一定要開拓他的疆土;想使軍隊強大的人,一定要使百姓富足;想要統一天下的人,一定要廣施恩德。這三種條件具備了,帝王大業也就水到渠成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王地小民貧,故臣原先從事於易。
如今,大王的疆土還狹小,百姓還貧窮,所以我希望大王先做些容易辦到的事情。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紂之亂。
蜀國,是西方偏僻的國家,卻是戎狄的首領,已經發生了類似夏桀、商紂的禍亂。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
出動秦國強大的軍隊去攻打它,就好像讓豺狼去驅趕羊群一樣。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焉。
占領了它的土地就可以擴大秦國的疆域,奪取了它的財富就可以使百姓富足、整治軍隊。用不着損兵折將,他們就已經屈服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
攻克一個國家,天下人不認為我們殘暴;把西方的全部財富取盡,天下人不認為我們貪婪,我們這一出動軍隊,使得聲望、實利都有增益,還能享有禁止暴亂的好名聲。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
如今去攻打韓國,劫持天子,是很壞的名聲,未必就能得到好處,還負有不義的丑名,而又是天下人所不希望攻打的國家,那就危險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之與國也。
請讓我陳述一下理由:周王,是天下共有的宗主;是和齊、韓交往密切的國家。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將二國并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謂危也。不如伐蜀完。
周王自己知道要失掉傳國的九鼎,韓國自己知道將會失去三川,這二國必將通力合謀,依靠齊國和趙國的力量,與楚國、魏國謀求和解。如果他們把九鼎寶器送給楚國,把土地讓給魏國,大王是不能阻止的,這就是我說的危險所在,所以不如攻打蜀國那樣完滿。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惠王曰: 善,寡人請聽子。
惠王說: 說的好,我聽從您的建議。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
終於出兵討伐蜀國。當年十月攻占了蜀國。平定了蜀國的暴亂,貶謫蜀王,改封號為蜀侯,派遣陳莊出任蜀的相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蜀既屬秦,秦以益彊,富厚,輕諸侯。
蜀國歸秦國后,秦國因此更加強大、富足,更加輕視其他諸侯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秦惠王十年,使公子華與張儀圍蒲陽,降之。
惠王十年,派遣公子華和張儀率領軍隊圍攻魏國的蒲陽,降服了它。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儀因言秦復與魏,而使公子繇質於魏。
張儀趁機又勸說秦王把它歸還魏國,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國去作人質。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儀因說魏王曰: 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無禮。
張儀又趁機勸說魏王道: 秦國對待魏國如此地寬厚,魏國不可不以禮相報。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魏因入上郡、少梁,謝秦惠王。
魏國因此就把上郡、少梁獻給秦國,用以答謝秦惠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惠王乃以張儀為相,更名少梁曰夏陽。
惠王就任用張儀為國相,把少梁改名叫夏陽。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儀相秦四歲,立惠王為王。
張儀出任秦國國相四年,正式擁戴惠王為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居一歲,為秦將,取陝。筑上郡塞。
過了一年,張儀擔任秦國的將軍,奪取了陝邑,修筑了上郡要塞。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其後二年,使與齊、楚之相會齧桑。
又過了兩年,秦王派張儀和齊、楚兩國的國相在齧桑會談。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東還而免相,相魏以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
他從東方回國后,被免去國相的職務,為了秦國的利益,他去魏國擔任國相,打算使魏國首先臣侍秦國而讓其它諸侯國效法它。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魏王不肯聽儀。秦王怒,伐取魏之曲沃、平周,復陰厚張儀益甚。
魏王不肯接受張儀的建議,秦王大發雷霆,立刻出動軍隊攻克了魏國的曲沃、平周,暗中給張儀的待遇更加優厚。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張儀慚,無以歸報。
張儀覺得很慚愧,感到沒有什么可以回敬來報答秦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留魏四歲而魏襄王卒,哀王立。
他留任魏國四年,魏襄侯去世,哀王即位。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張儀復說哀王,哀王不聽。
張儀又勸說魏哀王歸附秦國,哀王也不聽從。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於是張儀陰令秦伐魏。
於是,張儀暗中讓秦國攻打魏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魏與秦戰,敗。
魏國和秦國交戰,被秦國打敗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明年,齊又來敗魏於觀津。
第二年,齊國又在觀津打敗了魏軍。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秦復欲攻魏,先敗韓申差軍,斬首八萬,諸侯震恐。
秦國想要再次攻打魏國,先打敗了韓國申差的部隊,殺死了八萬官兵,使得諸侯們震驚慌恐。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而張儀復說魏王曰: 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
張儀再次游說魏王說: 魏國土地縱橫不到一千里,士兵超不過三十萬。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地四平,諸侯四通輻湊,無名山大川之限。
四周地勢平坦,像車軸的中心,可以暢通四方的諸侯國,又沒有名山大川的隔絕。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從鄭至梁二百余里,車馳人走,不待力而至。
從新鄭到大梁只有二百多里,戰車飛馳,士兵奔跑,沒等用多少力氣就已經到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梁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與趙境,東與齊境,卒戍四方,守亭鄣者不下十萬。
魏國的南邊和楚國接境,西邊和韓國接境,北邊和趙國接境,東邊和齊國接境,士兵駐守四面邊疆,光是防守邊塞堡壘的人就不少於十萬。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梁之地勢,固戰場也。
魏國的地勢,本來就是個戰場。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梁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假如魏國向南與楚國友善而不和齊國友善,那么齊國就會攻打你的東面;向東與齊國友善而不和趙國友善,那么趙國就會攻打你的北面;與韓國不合,那么韓國攻打你的西面;不親附楚國,那么楚國就會攻打你的南面;這就叫做四分五裂的地理形勢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且夫諸侯之為從者,將以安社稷尊主彊兵顯名也。
況且,各國諸侯締結合縱聯盟的目的,是為了憑靠它使國家安寧,君主尊崇,軍隊強大,名聲顯赫。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從者一天下,約為昆弟,刑白馬以盟洹水之上,以相堅也。
如今,那些主張合縱的人,想使天下聯合為一體,相約為兄弟手足,在洹水邊上殺白馬,歃血為盟,彼此表示信守盟約的堅定信念。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而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而欲恃詐偽反覆蘇秦之余謀,其不可成亦明矣。
然而,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親兄弟,也會發生爭奪錢財的事,您還打算憑借着蘇秦虛偽欺詐、反復無常的策略來維持國家的安定,那必將遭到失敗是很明顯的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據卷、衍?酸棗,劫衛取陽晉,則趙不南,趙不南而梁不北,梁不北則從道絕,從道絕則大王之國欲毋危不可得也。
假如大王不奉事秦國,秦國出兵攻打河外、占領卷地、衍地、燕地、酸棗,劫持衛國奪取陽晉,那么趙國的軍隊就不能南下支援魏國,趙國的軍隊不能南下而魏國的軍隊不能北上,魏軍不能北上,合縱聯盟的通道就被斷絕了。合縱聯盟的道路斷絕,那么,大王的國家想不遭受危難是不可能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秦折韓而攻梁,韓怯於秦,秦韓為一,梁之亡可立而須也。
秦國使韓國屈服,進而攻打魏國,韓國害怕秦國,秦、韓合為一體,那么魏國的滅亡,快的簡直來不及坐下來等待啊。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此臣之所為大王患也。 為大王計,莫如事秦。
這是我替大王擔憂的啊。 我替大王着想,不如奉事秦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
如果您奉事秦國,那么楚國、韓國一定不敢輕舉妄動;沒有楚國、韓國的外患,那么大王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國家一定沒有什么可以憂慮的事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且夫秦之所欲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梁。
況且,秦國想要削弱的莫過於楚國,而能夠削弱楚國的莫過於魏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楚雖有富大之名而實空虛;其卒雖多,然而輕走易北,不能堅戰。
楚國即使有富足強大的名聲,然而實際上卻很空虛;它的士兵即使很多,然而總是輕易地逃跑潰散,不能夠奮戰到底。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悉梁之兵南面而伐楚,勝之必矣。
假如魏國發動所有軍隊向南面攻打楚國,一定可以打敗楚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割楚而益梁,虧楚而適秦,嫁禍安國,此善事也。
宰割楚國使魏國得到好處,使楚國虧損而歸服秦國,轉嫁災禍,使自己的國家安寧,這是一件好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大王不聽臣,秦下甲士而東伐,雖欲事秦,不可得矣。
假如大王不聽從我的建議,秦國出動精銳部隊向東進攻,那時即使您想要臣侍秦國,恐怕也來不及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且夫從人多奮辭而少可信,說一諸侯而成封侯,是故天下之游談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齒以言從之便,以說人主。
況且,那些主張合縱的人,大多只會講大話,少有值得信賴的時候。他們只想游說一個國君達到封侯的目的,所以天下游說之士,沒有不日夜激動地緊握手腕,瞪大眼睛,磨牙鼓舌,大談合縱的好處,用以打動各國的君主。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人主賢其辯而牽其說,豈得無眩哉。
國君贊賞他們的口才,被他們的游說迷惑,難道這不是糊塗嗎?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臣聞之,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故原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骨辟魏。
我聽說,羽毛雖輕,集聚多了,可以使船沉沒;貨物雖輕,但裝載多了也可以折斷車軸;眾口所毀,就是金石也可以銷熔;讒言誹謗多了,即使是骨肉之親也會銷滅。所以我希望大王審慎地擬訂正確的策略,并且請准許我乞身引退,離開魏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哀王於是乃倍從約而因儀請成於秦。
於是,哀王背棄了合縱盟約,通過張儀請求和秦國和解。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張儀歸,復相秦。
張儀回到秦國,重新出任國相。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三歲而魏復背秦為從。
三年后,魏國又背棄了秦國加入合縱盟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秦攻魏,取曲沃。
秦國就出兵攻打魏國,奪取了曲沃。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明年,魏復事秦。
第二年,魏國再次歸附秦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秦欲伐齊,齊楚從親,於是張儀往相楚。
秦國想要攻打齊國,然而齊、楚兩國締結了合縱聯盟,於是張儀前往楚國出任相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楚懷王聞張儀來,虛上舍而自館之。
楚懷王聽說張儀來到楚國,空出上等的賓館,親自到賓館安排他住宿。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曰: 此僻陋之國,子何以教之?
說: 楚國偏僻鄙陋,您有什么要指教我的嗎?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儀說楚王曰: 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於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計無便此者。
張儀游說楚王說: 大王如果真要聽從我的意見,就和齊國斷絕往來,解除盟約,我願意請求秦王獻出商於一帶六百里的土地,讓秦國的女子作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間娶婦嫁女,永遠結為兄弟國家,這樣向北可削弱齊國而西面的秦國也就得到好處,沒有比這更好的策略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楚王大說而許之。
楚王非常高興地應允了他。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群臣皆賀,陳軫獨弔之。
大臣們來向楚王祝賀,唯獨陳軫為他傷悼。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楚王怒曰: 寡人不興師發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賀,子獨弔,何也?
楚王很生氣地說: 我用不着調兵遣將就得到六百里土地,臣子們向我祝賀,唯獨你為我傷悼,這是為什么?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陳軫對曰: 不然,以臣觀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齊秦合,齊秦合則患必至矣。
陳軫回答說: 不是這樣,在我看來,商於一帶的土地不僅不能得到,而且齊國和秦國還可能會聯合起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楚王曰: 有說乎?
齊、秦聯合起來,那楚國就會大禍臨頭。 楚王說: 能說明理由嗎?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陳軫對曰: 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
陳軫回答說: 秦國之所以重視楚國,是因為楚國有結盟的齊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今閉關絕約於齊,則楚孤。
如今和齊國斷絕往來,廢除盟約,那么楚國就孤立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秦奚貪夫孤國,而與之商於之地六百里?
秦國為什么不滿足地追求一個孤立無援的楚國,而給它六百里土地呢?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張儀至秦,必負王,是北絕齊交,西生患於秦也,而兩國之兵必俱至。
張儀回到秦國,一定會背棄向大王的承諾,這是向北和齊國斷絕了外交關系,又從西面的秦國招來禍患,兩國的軍隊必然會一起攻打楚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善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於齊,使人隨張儀。
我妥善地替大王想出了對策,不如暗中和齊國聯合而表面上斷絕關系,并派人跟隨張儀去秦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苟與吾地,絕齊未晚也;不與吾地,陰合謀計也。
假如秦國給了我們土地,再和齊國斷交也不算晚;假如秦國不給我們土地,那就符合了我們的策略。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楚王曰: 原陳子閉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
楚王說: 希望陳先生閉上嘴,不要再講話了,等着看我得到秦國的土地吧。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乃以相印授張儀,厚賂之。
就把相印授給了張儀,還饋贈了大量的財物。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於是遂閉關絕約於齊,使一將軍隨張儀。
於是就和齊國斷絕了關系,廢除了盟約,派了一位將軍跟着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土地。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張儀至秦,詳失綏墮車,不朝三月。楚王聞之,曰: 儀以寡人絕齊未甚邪?
張儀回到秦國,假裝沒拉住車上的繩索,跌下車來受了傷,一連三個月沒上朝,楚王聽到這件事,說: 張儀是因為我與齊國斷交還不徹底吧?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罵齊王。齊王大怒,折節而下秦。
就派勇士到宋國,借了宋國的符節,到北方的齊國辱罵齊王,齊王憤怒,斬斷符節而委屈地和秦國結交。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秦齊之交合,張儀乃朝,謂楚使者曰: 臣有奉邑六里,原以獻大王左右。
秦、齊建立了邦交,張儀才上朝。他對楚國的使者說: 我有秦王賜給的六里封地,願把它獻給楚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楚使者曰: 臣受令於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聞六里。
楚國使者說: 我奉楚王的命令,來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不曾聽說過六里。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還報楚王,楚王大怒,發兵而攻秦。
使者回報楚王,楚王怒火填胸,立刻要出動軍隊攻打秦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陳軫曰: 軫可發口言乎?
陳軫說: 我可以張開嘴說話了嗎?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賂秦,與之并兵而攻齊,是我出地於秦,取償於齊也,王國尚可存。
與其攻打秦國,不如反過來割讓土地賄賂秦國,和他合兵攻打齊國,我們把割讓給秦國的土地,再從齊國奪回來補償,這樣,大王的國家還可以生存下去。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楚王不聽,卒發兵而使將軍屈匄擊秦。
楚王不聽,終於出動軍隊并派將軍屈匄進攻秦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秦齊共攻楚,斬首八萬,殺屈匄,遂取丹陽、漢中之地。
秦、齊兩國共同攻打楚國,殺死官兵八萬,并殺死屈匄,於是奪取了丹陽、漢中的土地。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楚又復益發兵而襲秦,至藍田,大戰,楚大敗,於是楚割兩城以與秦平。
楚國又派出更多的軍隊去襲擊秦國,到藍田,展開大規模的戰半,楚軍大敗,於是楚國又割讓兩座城池和秦國媾和。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關外易之。
秦國要挾楚國,想得到黔一帶的土地,要用武關以外的土地交換它。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楚王曰: 不原易地,原得張儀而獻黔中地。
楚王說: 我不願意交換土地,只要得到張儀,願獻出黔中地區。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
秦王想要遣送張儀,又不忍開口說出來。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張儀乃請行。
張儀卻請求前往。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惠王曰: 彼楚王怒子之負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於子。
惠王說: 那楚王惱恨先生背棄奉送商於土地的承諾,這是存心報復您。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張儀曰: 秦彊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鄭袖,袖所言皆從。
張儀說: 秦國強大,楚國弱小,我和楚國大夫靳尚關系親善,靳尚能夠去奉承楚國夫人鄭袖,而鄭袖的話楚王是全部聽從的。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且臣奉王之節使楚,楚何敢加誅。
況且我是奉大王的命令出使楚國的,楚王怎么敢殺我。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假令誅臣而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原。
假如殺死我而替秦國取得黔中的土地,這也是我的最高願望。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遂使楚。
於是,他出使楚國。
請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